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經營管理計畫

「淡水」在台灣是個開發很早的地區,早在四、五千年前原住民的蹤跡已在淡水出現過,加以這個地區歷經西班牙、荷蘭、英國、日本等多國文化的佔領及殖民,留下許多屬於原民、洋人生活軌跡及生活的空間,如:軍事用途的砲臺、碼頭、飛機場、公務用途的氣象測候站、官舍、學堂、倉庫、醫館、橋樑、水廠、墓地、信仰用途的寺廟、教堂及民眾居住的民居等,這些位屬不同功能及不同大小的建築空間,印證的不只是淡水過去的歷史,更記錄著異族文化與在地文化曾經衝突與融合的過去。淡水也因保存了如此多元、多樣貌的歷史空間,讓此地不只成為新北市文化資產最多的區域,更是全國文化資產內涵最為多元且豐富的城市。

這些經歷時間淬煉後保存下來多樣的歷史空間,在空間的所有權上分屬不同的單位,有新北市政府管理的空間如淡水紅毛城、滬尾砲台、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公司田溪程氏古厝、公司田溪橋遺址、滬尾湖南勇公墓、中村野宅、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日本警官宿舍、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淡水海關碼頭、滬尾小學校禮堂、關渡媽祖石等,有社團、民間組織或其它政府部門所經營保存的空間如淡水福佑宮、鄞山寺、淡水龍山寺、滬尾偕醫館、淡水禮拜堂、馬偕墓園、外僑墓園、理學堂大書院、淡水氣象測候所、滬尾水道、水上機場、淡水木下靜涯舊居等,也有私人所有的產權如淡水重建街14號街屋及16號街屋等,另外也有土地與建物分屬不同管理單位的嘉士洋行倉庫〈殼牌倉庫〉。由於所有權屬的關係,加以這些空間都屬於小型的空間,因此在空間活化的定位及管理維護上,面臨了再利用與管理的困境。為了便於整體規劃及經營管理議題的探討,我們以分區的模式來做為經營管理的界面,分區的原則是以地理位置相近安排為一區,目前沿著河岸邊分為四區,依序為以捷運站周邊生態及生活圈為主的鼻仔頭生態園區,以漢人生活聚落為主的漢人市街區,以世界遺產核心區為主的埔頂洋樓區及以中法古戰場為主軸的中法古戰場區四區。以下是針對各區在經營管理上分析及對應策略的探討。

〈一〉空間經營的整合策略

為了讓淡水的文化資產在整體保存與活化上更為務實,我們將現有文化資產依地形和地貌分區定位與規劃,透過小區域的整合和定調,希望能逐步保存歷史風貌,同時希望能提供民眾文化體驗的機制,當然就未來整體發展,提供藍圖及管控的機制,以便於落實經營管理的目標。

〈二〉空間管理維護的整合策略

就淡水整體空間的整合及經營規劃之後,「人」對於空間實質的管理與維護更為重要。由於這四區的古蹟點或周邊空間所有權人,並非全為公部門所有,因此在建築主體的管理維護上,有其理想上的瓶頸。是故,整體在管理機制的建置,仍應由公、私部門在合作與分工的架構下,透過溝通及討論的模式,共同擔當管理的重責大任。目前淡水資產的管理,公部門由淡水古蹟博物館統籌並負責,私有資產及民間組織所管理的資產,他們也已跨單位成立「淡水文化資產守護連線」的民間組織,希望透過與公部門的串連,共同為守護淡水的文化資產而努力。不過,由於「淡水文化資產守護連線」為民間組織,每一年領導人的更替,造成工作交接及訊息傳遞上的障礙。因此,站在綜理淡水區所有古蹟及歷史空間的淡水古蹟博物館,應於固定時間邀集「淡水文化資產守護連線」的成員,就古蹟建築的日常管理,專業管理成長課程的進修等,以定時、定期會議的形式,落實執行。另外,就世界遺產潛力點的議題,應於定期會議上傳遞訊息與維護的模式,從自身建築體及周邊景觀的保存與維護做起,對所在整體歷史風貌的重塑與維護,更應擔負起守護員的責任,一起為淡水維護世界遺產的整體空間而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