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傳統工藝

1. 寺廟彩繪匠師

彩繪也稱之為彩畫,舉凡在木構、灰壁上的皆可稱之,而建築彩繪就是以特定的材料、顏料及技術,配合圖樣、畫作塗抹在傳統建築構件上,保護木構的外圍部分;清末時期的彩繪匠師大多來自原鄉,但日治時期因限制與原鄉的交流,本地的匠師開始興起,而除了保留原鄉風格之外,也增加了屬於台灣本地的彩繪特色與題材,各地也出現頗具知名度的匠師,而目前在淡水地區的寺廟彩繪匠師有莊武男、黃名樹、莊堅等三位。

2. 紙屬工藝-糊紙匠師

自從造紙術的發明之後,各朝代陸續發展紙的應用,而民間也發展了糊紙技術,並在祭祀的場合中使用;依據記載,台灣出現糊紙師傅大約在十九世紀中葉,糊紙店目前所承接的工作,除了民間喪葬儀式中所需的糊紙製品之外,也接受寺廟的訂製,例如牌樓、紙馬甚至是蘇府王爺祭典所需的王船等等,目前淡水有兩位的糊紙師傅,一位是蔣清山,另一位則是游象鏈,然而隨著民間習俗的改變兩位師父並沒有授徒傳承技藝。

3. 木工雕刻匠師

台灣的神像雕刻匠師的流派與早期匠師來台灣的據點有密切的關係,這些匠師大多來自福建省,一般說來在刀法、漆線的施作上沒有明顯的分別,但是在神像的衣褶處理、紋飾的運用、手法、上色等神像裝飾上,可以看到差異;北部的匠師雕刻大多以艋舺為主,而艋舺是泉州移民的拓墾區域,早期的廟宇都可見泉州派師傅所雕刻的神像,之後隨著技術與時代的進步,神像的雕刻也走向以機械方式進行,私人店家逐漸減少神像的雕刻,而改由工廠直營,目前的市場則由大陸地區生產的神像取代;吳榮賜先生早期以神像雕刻為主,並以此營生,但後期經營不善且遷居到淡水後,改以藝術創作為主,但其主要的作品依舊以神像為大宗,並可見於北部主要廟宇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